我們都知道, 餅干是我們生活所需要的零食美味,但如果說到餅干出自哪里,又是如何誕生的,你們又知道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餅干的起源吧。
餅干,屬膨化類食品。餅干一詞來源于法語的b is、cuit ,意思為“再烤一次”,因為以往的餅干都需經過二次烘烤,故而得此名。它是用小麥粉和水或牛奶糅合,不需放酵母發酵直接烘烤壓縮而成,可謂居家旅行、朋友聚會必備儲存食品,且因保質期較長,食用方便、易于攜帶、飽腹感強等優點成為軍需品之一。
而餅干的誕生,背后的故事也同樣充滿著意外性,在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某一天,天空烏云密布,忽起狂風,使一艘出海勘察英國帆船觸礁,被迫在法國比斯灣附近的一個荒島上停泊,船員們雖死里逃生,但島上沒有任何食物亦是船員們重生后的又一個難題。百般無奈的他們只好等風停后再次登上那艘已經破爛不堪的船上搜刮糧食,但遺憾的是,船上儲備的面粉、奶油、砂糖等等都已經泡在水里了,船員們毫無辦法,只好將這一切幾乎已經泡爛的東西帶到島上,待面團稍微烘干一點后,將它一點一點地撕下,捏成一個個小團,然后烤熟后分給大家吃。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用此方法烤出來的東西竟是如此美味,酥松香脆,且飽腹感強,船員們因此也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一段時間過后,船員們回到了英國,為了紀念此次脫險,他們再一次用這個方法做出來了同樣的美味,并以海灣的名字命名這一份美味為 “比斯灣”,這就是餅干的英文名“ biscuit”的由來。
然而在世界的另一邊,餅干的英語被稱為 “Cracker”,然而較為有趣的是,從美國市場流入中國廣東來的 餅干,廣東人卻 稱它為“克力架 ”,有人認為這是廣東人為餅干營銷而作出的“ 噱頭 ”,不以為然,其實他們都錯了。因為在美國英語里 ,餅干就叫Cracker,只是廣東人按粵語音譯為“克力架”。而法語餅干名稱“Biscuit”在美國英語中是指“熱食的軟餅”,即可麗餅、華夫餅等等。
時至今日,市面上的餅干產品已是多種多樣,但總體而言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美國式的“薄而脆”和英國式的“厚而酥”,而近期流行的“披薩餅干”,也是采用西方披薩外形,增加水果元素,給傳統餅干帶來創新。
Ag亞洲集團 1MM 土豆餅干 ,則采用美國式“薄而脆”的概念,引入新鮮土豆作為主要原料,經過高溫消毒、清水洗凈、剝皮蒸煮、碾壓成泥,后經 八個烘烤程序控制溫度,六道工藝精密擠壓,成就每一片厚度僅有一毫米的 1MM土豆餅干。突破固有思維,只為帶來餅干的顛覆性創新。